開放式辦公室到底方便了誰?|《經濟學人》專文導讀

--

開放式辦公室格局大量應用於當代辦公室環境

比男人的頭髮脫落得更快的,可能是你辦公室的隔板。(Well…希望你的隔板還在)

幾年前臉書、Google這些數位媒體產業和充滿創意的新創辦公室被媒體宣傳得沸沸揚揚,相比大家習慣的Cubic/ Partition空間,這些開放式辦公室貌似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象徵「透明」、「公開」、「友善」、「主管與員工平權」、「讓人們擁有更多互動與刺激,有助提高生產力」,可是執行了幾年下來,我們不禁要問,開放式辦公室真的友善嗎?開放式辦公室真的提高了員工的生產力嗎?這是一系列必須打上問號的問題。

這一兩年西方許多商業和心理專業雜誌開始丟出警告,他們紛紛提醒「開放式辦公室不利於員工保持專注力」、「開放式辦公室很可能反而讓員工生產力減低」或「開放式辦公室會逼死一些內向型(Introvert)的員工,他們無法長時間將自己晾在眾人眼前」…

在眾多議論之後,這期《經濟學人》刊載了一份哈佛大學商學院所做的研究,研究人員針對兩大跨國企業進行深入的追蹤,他們發現,雖然業主總是說開放式辦公室設立的用意是為了「增加人們的面對面互動,打造更友善的環境」,但研究結果卻發現,在開放式辦公室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比起以往在有隔間的辦公室裡更少了,員工彼此之間寄Email的頻率反而提高。這樣的結果正好和業主所希望打造的環境恰恰相反。

研究人員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員工在開放式辦公室裡為了要維持仍保有個人空間的一種變形,也就是你會看到很多人頭上戴著大大的耳機,一臉漠然的拼命打字,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很可能就被眼前同事的一舉一動或一通電話給干擾,換句話說,在開放的空間裡,人們關上了自己的心、縮小自己的視線,努力讓自己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

開放式空間讓一切攤在眼前,貌似透明,卻造成員工專注力的巨大挑戰。

這份研究指出,「雖然有隔板的辦公室也可能有一些人來人往或雜音,但至少人們有一些自己的空間,可以在裡面放放孩子的照片、一些辦公室植物,或自己喜歡的馬克杯,這些都有助於員工在辦公室裡讓心情放鬆一些。」

心理學家認為,一些熟悉的人事物或「小物」都有助於人們對環境有歸屬感。當然,我過往有些同事實在也過分誇張,連躺椅都帶來了,中午一拉,就在走道大辣辣地睡了起來,也有人養起了金魚或蜥蜴,除了這些也未免太把辦公室當自己家的現象來說,員工在辦公室擁有一個屬於自我的空間其實對於員工的認同感和穩定性都有所幫助。

對於不同的產業來說,當然也有不同需求,例如我過往所在的電視新聞業多半都沒有隔板,主要是因為即時,某某記者收到線報只要大叫一聲,全員就可以立刻出動分工追蹤;金融證券也有類似的情況。但出版業、文教業、設計業、工程師們…這些顯然較為需要專注穩定、員工也較多內向性格者(Introvert),則很可能根本無法在開放式辦公室存活,他們需要安靜、獨處、關門(可以的話)、減少噪音,才能發揮最高的生產力。

經濟學人這篇文章大膽指出,開放式辦公室真正的理由在於「減少成本」,(是的,不管用再多漂亮的理由來包裝),隔板的費用省下來了、辦公室的隔間費用省下來了,多出來的空間可以再多放個幾張桌椅,原本只能容納70人的辦公空間突然可以放80位員工了,減低每個員工身上所均攤的固定成本,提高了辦公室的坪效。

除此之外,我個人也認為,西方來的開放式空間也正好對上亞洲老闆習慣監控的習性,一目了然的環境就像工廠裡的工班,也像圓形監獄。

好吧,最後咱們來點有意義的小結,既然你還是得領人薪水,也未必有辦公室隔間的決定權,不如參考心理學家給的建議,想辦法在開放式辦公室裡活下來:

  1. 如果可以的話,盡量選擇坐在相同的位置,最好旁邊也老是坐一樣的同事。除了增加熟悉感之外,根據研究,人們比較能忽略熟悉的聲音和人事物,減少被不斷打擾的機會。
  2. 減少讓訪客進入開放式辦公區域,避免打擾
  3. 戴上你的耳機(可以選擇降噪型的耳機,阻隔環境噪音,除非你老闆很愛沒事大聲嚷嚷叫你)
  4. 把你的手機鈴聲或提示音改成跟別人不一樣,避免一直誤判
  5. 當你要跟同事討論工作的時候,帶他們去其他人少的點(例如茶水間或小會議室),做個模範讓別人也學你這樣做
  6. 不要害怕告訴同事你正在被他們所干擾
  7. 利用座椅的角度來讓眼前視線乾淨一點,也許歪個幾度,就可以找到一個視線比較舒服的空間

--

--

徐豫(御姊愛)專欄 Anita Hsu

作家/ 個人品牌經營顧問/企業講師/ 各大媒體專欄作家。專長品牌行銷、數位文化。曾任職外商與百大企業廣告行銷媒體產業10+年. Author/ Head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Riverwalk IDEA